发布时间:2022-10-30浏览量: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推进成渝地区
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是川渝两地政协联合履职的重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川渝两地要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去年12月,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提出,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川渝两地如何形成合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如何唱好“双城记”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也成为今年川渝政协助推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履职的重点。
国庆前夕,川渝两省市政协召开远程联合协商会,两地近50名各级政协委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相聚云端,围绕“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题建言献策。
川渝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极”
此次远程联合协商前,川渝政协采取线上线下联合调研、线下分头调研、异地函调等方式,开展了联合调研,就川渝共建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
事实上,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川渝两地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渗透范围最广、经济增长贡献最多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十三五”末,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约占全国产业规模的14%,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极”。
联合调研组认为,开展产业集群共建以来,两地抢抓均为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机遇,充分发挥成都、重庆“双核”引领带动作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态势愈发明显,成绩引人注目——
产业集群地位实现新跃升,在智能终端方面,全球2/3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10%的智能手机实现“成渝造”;在新型显示方面,是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
产业创新提质取得新突破,建成我国首条自主研发的高精度G11代掩膜板生产线,西部第一个国家级超级计算机中心建成投运,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两地人才共育展现新作为,要素融通呈现新面貌,对外合作迈上新台阶,政策协同开启新篇章。近三年成渝地区累计发布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有效政策155项,其中川渝联合发布政策、签署协议24项,专项、关联、配套要素及共性政策达到148项。
联合调研组达成共识,认为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有诸多无可替代的特色和优势,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有底气。只要落实好国家战略部署,主动融入“双循环”、齐心唱好“双城记”,一定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引领,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携手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注重错位发展,促进优势互补
对于区域协同发展而言,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这也成为两地政协委员建言重点。
在提及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面临的瓶颈制约和困难时,四川省政协常委、成都市政协主席张剡直言,两地在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企业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推动产业价值链跃升的能力还不够强。此外,两地在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等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集成电路、软件等领域的互补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推进成渝电子信息产业链集群建设,要注重错位发展。”张剡为此建议,首先需要差异化定位产业主攻方向。根据川渝两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可协商探讨重庆聚焦“终端制造+智能制造”、成都侧重“研发+高端制造”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同时按照“研发+制造”“硬件+软件”的思路,推动成都研发优势与重庆制造优势互补,成都高端软件优势与重庆工业机器人优势联动,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在促进两地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互补方面,市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半导体学院副院长王巍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成都具有芯片设计公司聚集、高端人才供给充足、产业配套完善等方面的优势,重庆则在芯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拥有较好的基础。
王巍为此建议,两地应充分突出各自优势,相互支撑优势产业发展,打造既有竞争、更有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区域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打造成渝地区特色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中,重庆可重点布局高端模拟集成电路与功率半导体、高性能模拟电路、通信导航射频电路、ADC/DAC转换器、电源管理电路等,成为模拟芯片技术策源地;成都重点发展CPU芯片技术与高性能数字集成电路,把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做大做强,成为CPU封测技术策源地。
强化“六链协同”,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其他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同时也成了大国之间竞争的制高点。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首先要了解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备怎样的特征。
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例,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认为,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先导性产业,并逐步形成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虽然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路径各有特色,但大体都呈现出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等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川渝地区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规模已初具,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曾勇认为,应从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强产业生态圈方面着手。
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深表认同。在他看来,新形势下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还面临产业链不稳、价值链不强、供应链不安全、产业布局不优化、生态链不优等诸多挑战和不足,为此需要川渝两省市多方发力,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六链协同”联动,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共建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具体而言。即:
●完善产业链,推进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合理分工,提高集群集聚水平。
●稳定供应链,完善国际供应链布局,畅通川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原材料和产品供应通道,增强集群发展韧性。
●提升价值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扩大国内外影响力,提高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增强集群引领能力。
●布局创新链,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圈,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增强集群核心竞争力。集聚人才链,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大力引进和培育中高级和技能型人才,夯实集群发展队伍。
●强化资金链,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科技金融能力,注入集群发展活力。
*若有侵权,请联系组委会:023-60358611,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